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 正文

全球今日报丨和青春期孩子相处:陪伴是标配,共情是高配,那么顶配是什么?| 精选

时间:2023-02-08 20:08:41     来源:中国教育报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很多时候考验的是父母的耐心、细心和智慧。



(资料图)

想要让孩子平稳度过这一时期,陪伴、共情和智慧缺一不可。


01

陪伴是标配

青春期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需要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看似渴望独立,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依旧渴望着被关爱、被陪伴。

只有父母听见了孩子叛逆背后的呼唤,才会知道用何种姿态与他们相处。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14岁的男孩叛逆、厌学,父亲便辞职带着他自驾游遍了大半个中国。

这段旅程不仅让男孩见到了更大的世界,也让原本矛盾重重的父子重归于好。

旅行结束后,男孩表示愿意回学校,从此好好念书。

《陪孩子走过青春期》一书中写道:

“无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如何高冷,装得多么不需要我们,父母仍然是他们的天,家仍然是他们内心最需要的安全港湾。”

经常跟孩子聊聊天、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陪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欣喜地发现,曾经那个懂事、贴心的孩子又回来了。


02

共情是标配

高情商的父母从不会一味讲道理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再三强调:跟孩子讲道理,是世上最无效的教育。

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道理不仅让他们感到厌烦,还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在综艺《变形计》中,有个名叫郑子豪的男孩,非常喜欢玩游戏。

为此,做律师的爸爸很是看不惯。

一找到机会,就会滔滔不绝地对着儿子说教:

“你知不知道打游戏是不对的?”


“你这样打游戏是会上瘾的,就像抽鸦片一样,玩物丧志。”


“你要搞你的学习,你只有学习搞好了,才能搞一搞娱乐的东西。”

然而听得多了,子豪就学会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不仅对爸爸的话置若罔闻,反而愈发上瘾了。

其实,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少一点高高在上的说教,多一点“我理解你”的共情,孩子才有变好的可能。

电影《垫底辣妹》中,女孩沙耶加的妈妈就是一个擅长共情的家长。

当女儿付出了努力,成绩依然没有起色崩溃大哭时,她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说一些“你应该再努力一点”之类的大道理,而是温柔地说:

“如果觉得太累了,放弃也没有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呀。”

正因有妈妈的理解和支持做后盾,原本贪玩、叛逆的沙耶加才能逐渐走上正轨。

最终,如愿考取了心仪的大学。

就像《共情力》的作者乔拉·米卡利说的:

“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

与其自以为是地向孩子讲道理、提建议,不如站在孩子的角度,体察他们的困难,好好理解、感受和接纳他们。

这样,孩子才能看到爱与希望,成长为我们的骄傲。


03

以柔克刚是顶配

赢得孩子比赢了孩子更重要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讲过一件事:

女儿上初中时有点偏科,他想帮助女儿,女儿却不愿意。

他思前想后,没有勉强女儿,而是给她写了一封真挚的“求职信”。

他向女儿毛遂自荐,要当女儿的“学习顾问”。

如果女儿同意了,就要向自己支付一块钱的月薪;等女儿觉得不需要时,也可以随时解聘自己。

在他“以退为进”的沟通下,女儿愉快地答应了,学业上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所以,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攻击”,我们要做的不是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刚,用退一步的智慧引导孩子成长。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全,冲动、叛逆、爱面子。

你手段强硬,他能比你强硬一百倍,跟青春期的孩子较劲,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这时,比起强硬的逼迫,柔和的退让显得更有力量。

父母有了“柔软”的智慧,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包容,给成长留下了空间,教育也就有了出路。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或许无法理解他们的冲动、易怒和敏感。

但我们仍然可以给予他们陪伴、共情和无条件的爱,与他们携手度过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一起走向更加勇敢、坚定的明天。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作者 | 可乐妈

本文来源于 | 男孩派(ID: 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标签: 很多时候 以柔克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