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 正文

每日信息:韩愈与李绅:本是伯乐与千里马,最终却为何发展成“杠精”关系?

时间:2023-05-26 22:39:13     来源:历史人物故事会

韩愈与李绅在两人成为杠精关系之前,其实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李绅走上仕途的道路这个过程,韩愈还曾为其添火助力了一把,可以说是韩愈仕途道路上的“贵人”了。


(资料图)

韩愈曾在《马说》当中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处于官场当中的韩愈深知“伯乐”的可贵,因此在其并不十分顺畅和显达的仕途生涯当中,往往以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践行“伯乐”之道,决心尽力做一名力所能及的伯乐。

写出人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诗歌——《悯农》的李绅,便是韩愈这位“伯乐”发现的一匹“千里马”。

年轻时的李绅才华横溢,一腔热血,满身抱负,然而其仕途之路开始得并不顺利。

当时唐代的科举还不是非常完善和普及,想要在科举当中脱颖而出,主考官的喜好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是否有高官举荐,主考官的喜好,是否给主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能否考中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背景的李绅,想要中得科举,无疑是比较困难的。但幸运的是,李绅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但在第二次,便遇到了其科举的贵人和“伯乐”——韩愈。

韩愈此前和李绅并没有多大交集,而且韩愈的年龄比也李大,但是韩愈爱文惜才,从不以出身和地位结交朋友。偶然一次相遇,他看中了李绅的才华,因而在当年的科举考试当中大力举荐李绅。

当时,韩愈任四门太学博士,他给自己朋友陆傪——也就是那次科举考试的副主考官,写了一封推荐信,就推荐了李绅。

后来,李绅顺利中了进士。毫无疑问,他的成功一方面靠自己的才华实力,另一方面韩愈的大力举荐也到了重要的作用。

按说李绅也应该感谢韩愈的知遇之恩才对,但是李绅不但没有,反而与韩愈产生了摩擦,而且摩擦还不小呢。

这摩擦就是由官位引起的。

公元823年,也就是长庆三年,韩愈被任命为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与此同时,李绅也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在唐朝初年,御史台是唐朝朝廷最高的监察机构,御史大夫是长官,御史中丞是副手。然而到了唐朝中期,由于御史大夫有弹劾百官的权力,位高权重,因此经常不任命,副手御史中丞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实际上的御史长官,所以名义上,韩愈是李绅的上级,但实际上也有平级的嫌疑。

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韩愈被任命的“京兆尹”这个官位上。

唐代有个规定,京兆尹在上任之初要到御史台参见御史中丞。

这就有意思了。

对于韩愈来说,韩愈算是李绅的前辈,也是御史长官,算是御史台一把手,哪有一把手参见二把手的道理呢?

但李绅不这样认为,李绅觉得干部制度如此,你京兆尹就得按照制度来参见我,按制度没得说。

最终,韩愈还是没有去参见李绅,这给李绅留下了弹劾的把柄。李绅直接上书弹劾韩愈,理由是韩愈不尊重礼制。韩愈也较真,直接与李绅当庭争辩,各执一词,两人闹得不可开交。

其实韩愈早料到会有此次纠纷,因此在被弹劾之前也早就说明了不去参拜御史中丞的原因,并且得到了皇帝的同意,皇帝还下旨表明韩愈不用去参拜御史中丞。因此,韩愈不去参拜合情也合理。

然而,李绅仍然揪着不放,只能说明李绅并没有看到皇帝的旨意,否则也不至于,不把皇帝的意思放在眼里。

当然,其中肯定还有蹊跷,这就要从李绅中进士之后平步青云的仕途之路开始说起了。李绅当上了翰林学士之后就与元稹、李德裕等官员结交,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李绅得以屡屡升迁。

当时,李德裕还是一位非常有希望成为丞相的人选,李绅和他走得近说明他们站在了同一阵营。

然而,偏偏当时的宰相是李逢吉,他与李德裕极不对付。此人深谙权谋诈术,玩弄权术非常得心应手,他除了和李德裕等人不对付,还非常嫉妒唐穆宗宠爱的李绅。

在韩愈与李绅事件发生之前,李逢吉就已经使用手段,将元稹贬出京城,将李德裕外放。原本,李德裕,元稹和李绅三人,被称为朝廷“三俊”,现在“两俊”已被顺利排挤出朝廷,只剩下李绅一人了。

李逢吉也不可能让李绅平安无事,早就想对其下手了。

李逢吉对韩愈和李绅性格上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韩愈为人刚直爱较真,李绅又是个薄情寡义之人,让二者发生冲突可谓轻而易举。

李绅没有看到皇帝的旨意,应该是李逢吉从中作梗。

韩愈李绅二人争议的最终结果是,韩愈回到原官职,李绅被外放。而皇帝还以为是李绅主动想要外放的,结果直到李绅跑去皇帝那里哭诉,皇帝才反应过来,原来都是李逢吉搞的鬼。

最终,李绅没有外放,而是被改授为兵部侍郎,韩愈则被任命为吏部侍郎。此番操作下来,韩愈算是贬官,李绅虽然没被外放,但二人都失去了御史台中容易接近皇帝的职位。

所以李逢吉这番操作,基本上扫清了自己的敌对政治势力。李逢吉不愧是操纵权术的高手,连韩愈都被其玩于手中。

韩愈和李绅这本来是伯乐识千里马的佳话,却最终被李逢吉卷入朋党之争,操弄成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实在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标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