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 正文

一家有故事的博物馆 在这里寻回黄土地上的旧时光

时间:2023-08-14 09:00:39     来源:腾讯网

当“老西安”和“油画”这两个跳跃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答案就在位于东北城角里东八路和尚爱路十字的老西安油画博物馆里,这里也是新城区解放门街道解·方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员单位。

博物馆一角


(相关资料图)

在这里,油画、石雕、木雕以及各式生活老物件相映成趣。漫步博物馆,眼前看到的是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背后则饱含着几辈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乡土情。

油画留住老时光

8月的早晨,不绝于耳的鸟鸣声中,迈过高高的门槛,穿过古朴的门楼,仿佛进入了另一方天地。潺潺流水声在室内回响,木格栅雕花门大开,随处可见的石雕木器,满眼的油画,让人暗暗称奇。

驻足在油画前仔细观察,才发现画中大有乾坤。画里不是“洋风景”,而是我们一直生活在其中的“土味”满满的黄土风情:城墙脚下、乡野农村、黄土高原、渭河风光……作画者在西方油画技法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理念和哲学思想,呈现出了油画的别样风情。

赵安稳老师作品,护城河畔风景

一组以城墙为题材的油画中,几十年前的城墙风貌和环城公园入口瞬时唤起人们尘封的记忆。时光在画笔转换中流转,另一幅画里,箭楼高耸、旌旗猎猎、树叶金黄,一对男女沿护城河河岸走着,身旁的护城河水波粼粼。色彩交织间,一幅年轻人金秋护城河漫步的场景就在眼前,其中的闲散惬意仿佛在参观者身边扩散开来。

画中也纳入了不少陕北元素。一幅画中,长长的土坡尽头是雄浑的黄土高原,几笔油彩描绘出沿坡而上的一人一驴,将陕北独有的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大自然的强大和人的渺小,人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向阳而生的坚韧不拔,霎时间涌上记者心头。

油彩里的故土乡情

博物馆负责人李宗英告诉记者,这些油画主要出自画家赵安稳之手。今年81岁的赵安稳是渭南华州区人,曾供职于原华县文化馆,17岁自学油画,后在中央美术学院跟随朱乃正教授进修。

“赵老师画画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看到啥画啥,尤其喜欢将咱黄土地上特有的景和物画进画里。”李宗英感叹:“你想想,如果不是对黄土地的深厚感情,咋可能画出几千幅这样的画!”

赵安稳老师作品,展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人的生生不息

而李宗英,也因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感情,对这些油画的喜爱,将自己办了几十年的青年旅馆关张,在原地建起了这间博物馆。李宗英说:“在青旅的时候,我挑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画挂了出来,没想到不断有人来跟我说这些画咋好咋好,有人甚至还想买下来。后来,有朋友知道我收藏了上千幅这样的画,说要不开个博物馆吧。”

朋友是随口一说,李宗英却动了真格。今年春天,他将油画博物馆开了起来。

恬静淡然最动人

参观过“老西安”油画博物馆,温先生发了一条朋友圈:“看看这样的画,心神安宁。没有被商业利益浸染的作品,才有这一份恬淡。”

这也是这些画吸引李宗英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李宗英无意间接触到了赵安稳老师的画。“当时就是这幅画打动了我,这不就是小时候我家屋后头吗!”李宗英指着一幅画说,就是这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让他产生了内心的共鸣,并在几十年后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博物馆画作,赵安稳老师作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先后陆陆续续收藏了赵安稳老师三千余幅画,并最终将展示这些画,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留住黄土地老风情当作了后半生的事业。

同样迷恋这种“能让人静下来”的力量的,还有博物馆里的90后义工陈茜茜。第一次来到博物馆,她就被里面的油画和老物件深深吸引。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她围着这些油画和老物件做起了义工,至今已经3年多。

赵安稳老师作品,这也是最早打动李宗英的一幅作品

“每天上班的时候,看着这些油画,摸着这些老物件,感觉特别亲切,有种时光倒流的感受。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我可以通过这些去感受过去的时光。”独特的心灵滋养,让这个28岁的姑娘执着于最初的选择:“这里的环境可以让我非常放松,摆脱浮躁,然后沉静下来。”

除了油画固定展室外,老西安油画博物馆还有几百平方米的临时展厅,用以举办各种类型的艺术画展。“秦岭墨韵”艾景林山水画展刚刚结束,最近正在展出本土画家金池的作品。金池先生以山水画见长,秦岭、窑洞等黄土文化元素常现于笔下,传递出黄土地的雄伟浑厚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有兴趣的市民游客可以持续关注。

文/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雪妮 责编 杨雪

标签:

推荐文章